浪潮云手持“端侧”长矛,刺透产业与行业隔阂
发布时间
2025-04-01
分享
都说云计算的下半场,出现了两个流派:一是产业派,二是行业派。前者是瞄准产业中的共性难点,后者是瞄准行业中的场景痛点。但浪潮云在产业和行业之间,选择了一条更专业的路线,将“智能体”植入终端,再帮助产业中通用的终端产品落地行业场景。
浪潮云的“三次跃升” “浪潮云等了六年。” 肖雪是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能感觉他有点“新”潮澎湃。“等了六年。”是因为浪潮云完成了第三次战略跃升,打通了面向组织用户的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过去15年,浪潮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政务云系统集成商”到“分布式云服务提供商”,再到“分布式智能云运营商”的“三次跃升”。 第一个阶段可称为“坐看云卷云舒”。2011年,这家公司确定云战略,并定位为“政务云系统集成商”。当然,说是“集成商”肯定是谦虚了,准确地定位应该是“运营商”。浪潮云推动地方政府购买云服务,并提供运营服务,而且迅速将此模式进行复制。 第二个阶段可称为“云深不知处”。2019年,浪潮云悄然开始了云节点的分布式重构,并一鸣惊人地完成了国内最大的一次分布式云迁移。数以万计的业务应用系统,被平滑地迁移至分布式云架构上。其此时定位是“分布式云服务提供商”。 第三个阶段是“云来山更佳”。2024年,浪潮云发布全新Slogan“有云处皆智能”;2025年3月,浪潮云又进一步提出“分布式智能云”战略。在此之前,浪潮云还发布了数据云业务战略、海若大模型业务战略,再结合浪潮云提供的安全能力,其希望将“智、数、云、安”一体化进行交付,并为打通组织智能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铺路。 “智能体”打通“最后一公里” 何为“最后一公里”? 组织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将面临安全性、系统性、持续性等挑战。基于此,浪潮云将打造具备3C特性的“分布式智能云”,即可信赖(Credible)、可落地(Concrete)、可持续(Continuous)。 更重要的是,浪潮云还找到了抓手,他手持“端侧”长矛,刺透了产业与行业隔阂。 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智能体”落地具体应用场景,则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而且浪潮云提出,“智能体”既包括软件APP,也包括一体机、具身智能等软硬一体的方案产品。 例如,济南市首批42位“数智员工”已经亮相,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数智员工”入职政务热线中的智能客服、智能座席、智能处置、智能分析四个岗位,而且这批员工的成长速度远超想象。智能客服初期每天平均处理80项事项,经过几个月的锻炼,现在他们的处理效率能够翻番。 该解决方案就是由浪潮云提供。浪潮云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了具有唯一身份标识的“数智员工”智能体,实现数智员工从“出生”到“退役”的全流程监管与服务。 不仅如此。 AIPC和一体机,也是“智能体”的载体,而且二者若能实现协同,“智能体”还能持续成长。浪潮云在发布“分布式智能云”战略的同时,还推出“AIPC +海若一体机”边端产品解决方案。 该方案是以浪潮英政计算机(AIPC)为终端入口,结合边缘侧海若一体机,形成“终端轻量处理+边缘算力枢纽+边端动态协同”的全链条智能架构。其中,AIPC搭载端侧7B模型,承担本地文档处理、智能问答等轻量级任务,确保敏感数据“不出终端”;海若一体机则作为边缘算力枢纽,支持32B至671B大模型推理,覆盖复杂数据分析与行业专属应用,并通过浪潮智能助手实现边端模型动态调度。 引导具身智能产业进入行业 具身智能更是“智能体”表现方式之一。 具身智能是有了物理身体的“智能体”。或者说,人工智能还只是一个思想者,但具身智能已经是个行动派。Gartner曾预测,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 “机器人已经迎来ChatGPT时刻。”在此之前,黄仁勋也公开喊话:“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将是一种被称为‘具身 AI’的新型人工智能。”而黄仁勋的老朋友马斯克,甚至更加激进,马斯克认为,“在 2040 年,全球至少会有 100 亿个具身机器人投入使用,具身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 当然,如果对这些数字还没有画面感的认识,也可以回想今年春晚会跳大秧歌,转花手绢的那群机器人。这背后就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预计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2031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但问题是:如何引导产业进入行业,如何让通用的具身智能产品,也能深入应用场景,具有行业属性。此前,云服务商很少提及这项工作,而若将训练压力,转由行业ISV承担,他们要支付的成本又太高。 浪潮云希望另辟蹊径。 目前,浪潮云已联合多家生态伙伴共同发布AI安全巡检、水利巡检、应急管理,以及智能会议终端等海若智能体产品。这其中就包括:两条腿的服务机器人;四条腿的安全巡检机器狗,以及本地部署的海若一体机等。 而且这些“新员工”就业的岗位也已经锁定——聚焦数据中心、应急、水利等行业,覆盖数据中心巡检、智能消防救援、应急侦察爆破、文旅导览伴游等众多应用场景。 例如安全巡检机器狗,既可以工作在数据中心的功能区,也可以工作在中心机房——通过可见光,识别配电指示灯、服务器指示灯、列头柜面板;通过红外线识别设备表面过温、电池表面过温、电缆表面过温;通过A/D信号,进行噪音传感检测、气体检测,蜂鸣器噪声识别。 总之,巡检区域大、人员配备不足,“新员工”可以顶上,若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新员工”也会更容易察觉。 而且以巡检终端采集的数据为起点,再融合数据中心行业知识,浪潮云还依托海若智能体操作系统(AgentOS)打造任务管理、报告生成、工单转派、维保辅助等智能体,实现数据中心巡检与维护管理的智能化。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信息。 浪潮云另有一杀手锏。在产业和行业之间,浪潮云选择帮着产业落地在行业——建设海若具身机器人训练平台。这相当于为“数智员工”提供了岗前培训,也就是前面提到的,ISV干不了这事,多数云服务还没干的事情。 海若具身机器人训练平台创新“云脑+小脑”双核架构,让机器人在服务器丛林中实现云端智能优化与本地毫米级精准操控,既能优雅规避障碍,又能如外科手术般完成设备检测。 同时,依托浪潮云“云网边端”+行业应用的全栈式技术生态,以及一系列综合能力,形成“研发-训练-部署”一站式解决方案,赋能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升级。这也就是浪潮云总经理颜亮所说的大模型(智能体)落地三部曲,通过场景匹配、数据匹配、组织匹配,精准锁定高价值场景。“最终,将实现数据可信供给及炼化,机器智能人格化。在此过程中,浪潮云也将联合生态伙伴共建智能化生态,共同点燃未来‘新引擎’。”颜亮最后说。(文章来自:张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