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云战略再加码,敲开端侧AI大门

发布时间

2025-03-31

分享

图片

在通往最后一公里的路上,浪潮云已发布了海若一体机、AI安全巡检、水利巡检、应急管理及智能会议终端等海若智能体产品。

图片

文|周享玥

编|赵艳秋



“上云入端”正成为大模型落地新趋势。


一方面,大模型上云,以模型即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已成为业界共识,不管是云厂商、运营商,还是大模型厂商,都在着重打造这一块的能力。


另一方面,智能下沉,形成端侧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的进程,正在加速。尤其DeepSeek爆火后,随着推理能力的提升,门槛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各家厂商都在加大端侧发力。


近日,浪潮云也面向最新的产业时代,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战略跃升——正式发布分布式智能云战略,通过打造智、数、云、安“3+1”一体化服务产品体系,帮助组织用户实现“人工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


其中,除了新提出可运营私有云,作为传统云模式的补充和跃迁,并计划年内落地分布式智能云节点超过1000个,解决组织用户“上云”的问题。


在“入端”的问题上,浪潮云联合百度智能云、云深处等多家生态伙伴,共同发布了海若一体机、AI安全巡检、水利巡检、应急管理及智能会议终端等海若智能体产品,并联合12家海若智能体生态伙伴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另外,数智前线获悉,浪潮云正在重点打造面向不同场景的端侧AI解决方案,目前已在一些场景中形成体系化的方案和产品,可对外进行试点推广和规模化复制。


图片



01


智能体“最后一公里”爆发,行业加速“入端”



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不仅是智能体元年,大概也会是爆发年。不管从国家战略需求,还是DeepSeek带来的技术平权和普惠,以及市场需求几个层面看,产业变革都已加速。


“我们看到,智能体‘最后一公里’落地开始蓬勃发展。”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告诉数智前线,今年初,他们在走访大量组织用户的过程中发现,“人人均可创新的环境”已经出现,正推动用户需求从技术驱动大面积转向业务驱动


“这一轮技术平权的普惠可能会带来业务驱动的爆量,这个改变是巨大的。”肖雪举例说,浪潮云内部的各种运行系统,如今牵头要用海若大模型来做重构和升级的,都是纪检、采购、合同管理、法务等职能部门,而不再只是技术部门。


与此同时,组织用户对智能体和大模型应用的价值期待也在不断拔高,已经不满足于只在一些通用场景中获得赋能,而是希望深入到更核心的场景。


而在这个过程中,“入端”不可或缺。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大模型的价值在于作为“大脑”辅助工作,它可能“读”过很多书,但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就难以形成深刻理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将大模型落地应用,将其嵌入云端,利用数据算力支持,让智能体在终端上发挥作用。


在他看来,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体的落地将改变终端设备,尤其是将AI技术嵌入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中,重新定义手机、PC、眼镜、AR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模组、无人机、机器人,这些设备将支持云端或离线运行,形成新的AI终端时代。


这种大背景下,不管是用户层面,还是厂商层面,都已经开始行动。浪潮云海若科技总经理尹萍告诉数智前线,2024年,大家在百花齐放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软件APP形态做智能体以及大模型应用,但2025年,面向具身智能以及智能终端大模型应用和智能体开放,将会有新的爆发增长点。


比如,在数据中心管理方面,原来主要靠人工来完成各项巡检任务,由于数据中心的巡检往往涉及大量场景和设备,工作量巨大,且部分问题难以被人为感知,巡检效率和准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找到了浪潮云。最终,浪潮云基于海若具身机器人训练平台,联合生态伙伴,推动机器人与大模型融合,为数据中心打造了专门的安全巡检机器狗,让机器狗代替人来做巡检。“目前,该数据中心的巡检任务成功率高达95%,设备识别准确率达到97%,环境巡检召回率大于90%。”尹萍说。


图片


工业领域,也在追求新的AI能力与终端设备的结合。


“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具身智能体。”一位工业领域大模型应用服务商告诉数智前线,今年,在工业领域,如果只是做一个纯软件的智能体,如合同审核等,很难去与大厂竞争,“你必须是既能做智能化的分析、流程的规划,又同时要跟硬件设备或工艺关联的,才能形成竞争力和商业闭环。”


该人士透露,他们正计划在今年评估和购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到产线上去做具身智能体的价值探索和验证。


场景为王的阶段又出现了。”浪潮云总经理颜亮告诉数智前线,大模型作为能够驱动数据这个“新石油”的“引擎”,对场景的改造能力非常强,大家都愿意用这个“引擎”,去“造车,造船,造飞机”。



02


浪潮云,加码端侧能力打造



组织用户端侧智能需求的不断增加,势必对服务商提出新要求。一些云计算公司和第三方服务商,已经提前关注到这波趋势,正在加大端侧能力的打造和布局。


数智前线获悉,这也是浪潮云在加大发力的方向。目前,其已面向业界公认的、有着较为迫切的AI改造和升级需求的数个场景,形成了系列重点智能体产品和解决方案。


首先,一体机是一大重点产品,可对端侧AI形成重要支撑。自从DeepSeek春节爆火,掀起用户尝鲜浪潮,一体机这种能够开箱即用、灵活部署且软硬件一体化的大模型产品的需求,就如同坐上火箭,迅速膨胀起来。


浪潮云也第一时间针对组织用户对快、准、稳的需求,推出了智、数、云、安一体化交付的一体机产品。


2月初,浪潮云发布预置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的海若一体机,率先实现671B DeepSeek大模型国产GPU单机推理服务,开始为组织用户提供大模型智能应用落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通过一体机的模式,再加上可运营私有云+传统云模式,浪潮云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全国分布式算力平台,可以实现带算力入场。“从可落地的角度,浪潮云上目前可承载用户1天去实现落地;云中心覆盖城市,布在浪潮云上,1周;客户自有的数据中心建设,布进浪潮云中心,建一个自有云、私有云,1个月。”浪潮云总经理颜亮说。


另外,AIPC也是行业目前给予期待较多的一个方向。近日,浪潮云也正式发布了“AIPC +海若一体机”边端产品解决方案:浪潮英政计算机(AIPC)成功适配接入浪潮云海若一体机(大模型一体机)边端大模型,通过边端协同架构为政府等对数据安全要求严苛的组织提供本地化智能服务。


其中,浪潮英政计算机(AIPC)搭载端侧7B模型,可承担本地文档处理、智能问答等轻量级任务,确保敏感数据 “不出终端”;海若一体机则作为边缘算力枢纽,支持32B至671B大模型推理,覆盖复杂数据分析与行业专属应用,并通过浪潮智能助手实现边端模型动态调度。


其次,具身智能是目前业界广为关注的另一大方向。Gartner 发布的 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中,“多功能机器人”俨然位列其中,Gartner还预测,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


尽管这一方向前景巨大,但其中仍有不少问题待解。浪潮云分布式智能云战略发布当天的一场圆桌论坛上,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伙伴与生态合作总监朱景旭曾提到他们遇到的两大问题。


其一,具身智能虽然未来可期,但发展仍在早期,“目前大家对它的期待更多还是我们家的孩子能去打个酱油的状态”,仍需随着基础科学的发展,不断迭代技术,并结合大模型,去做机器人小脑的迭代。


其二,面向行业的应用和落地亟待加强。业界观察,由于“术业有专攻”,缺乏相应的行业knowhow,此前大部分机器人公司,都只做产品,不过多深入机器人在行业中的应用


因此,在新的AI时代,业界也在思考,是否有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来加速这一进程。


数智前线获悉,浪潮云目前已面向这两大痛点,推出海若具身机器人训练平台,依托浪潮云“云网边端”+ 行业应用的全栈式技术生态,深度融合分布式异构算力、机器人硬件平台及多模态组件,构建机器人操作系统、模型服务平台、智能体平台与模拟仿真平台等于一体的机器人训练平台,形成“验证-研发-训练-部署”一站式解决方案,赋能机器人产业行业工程化。


“前段时间,浪潮云团队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度战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面向未来组织用户解决方案的落地,要分两步走:0-1,做通做透,打穿整个用户价值;1-N,众行远,独行难,需要加强生态合作,加速行业产品复制。”朱景旭说。


据悉,围绕海若具身机器人训练平台,浪潮云目前已初步形成面向数据中心、应急消防、水利、电力等不同场景的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可对外提供。


比如数据中心和园区巡检解决方案,采用空地一体化的模式,将四足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代替人工对数据中心室外室内相关区域的设备进行自动数据读取,并完成巡检任务。


电力巡检,涉及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四大细分场景,每个场景又涵盖了大量的设备、电力行业知识和业务流程,各种巡检要求复杂。这些工作以往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耗时且费力。现在,浪潮云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了电力巡检机器人,将机器人与电力巡检大模型的能力相结合,能够加强巡视频次和细度,并实现任务管理、报告生成、工单转派、维保辅助等的智能化。


此外,浪潮云也在与多家业界头部厂商,联合推出系列硬件智能体产品,如智能导览机器人、安全机器狗、应急消防眼镜、智能会议终端等。



03

浪潮云智能体是如何训练和打造的?



大模型下沉和智能体落地的热潮还在持续加温,但要想真正从“玩具”变成一辆能在高速上跑的车,门槛仍然较高。且不同场景,对“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这对智能化服务商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能满足越来越多组织用户对能够开箱即用的全栈解决方案的需求,也要能够帮助用户更快筛选出有落地价值的场景。


为此,不少服务商都在加大力气打造自己的智能体平台,更快训练出可供复制的各种智能体,提供给用户选用。这个过程中,一些厂商也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浪潮云也不例外。在最新发布的分布式智能云战略中,浪潮云强调,将通过打造智、数、云、安“3+1”一体化服务产品体系,面向组织用户的人工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提供全面、全栈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整套服务体系都将满足三大特性:可信赖(Credible)、可落地(Concrete)、可持续(Continuous)。


具体到智这一层面上,浪潮云打造了一套涵盖大模型工厂、智能体平台、智能体服务的三层服务能力,能够灵活构建各种软硬件智能体。肖雪透露,浪潮云的模型、智能体、算法均已通过备案。浪潮云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三备案”的公司。


其中,大模型工厂不仅支持了海若+DeepSeek的双引擎,也支持其他第三方主流模型的调用,来去生成行业模型。


智能体平台的特殊点则在于,不仅支持软件智能体的开发,还将海若智能体操作系统(AgentOS)和海若具身机器人训练平台做了整合,同时支持软、硬件智能体的打造。


据悉,除了巡检机器人、应急消防眼镜、智慧会议终端等多种硬件智能体,目前,在软件智能体方向的数字员工和行业智能体上,浪潮云的智能体平台已沉淀100多个应用场景的智能体,能直接对外提供服务。


“不管是有形的智能体、无形的智能体,管理、周期、安全都是要整体去考虑的问题。”肖雪告诉数智前线,未来,机器人、机器狗、数字员工等软硬件智能体,实际上都是硅基生物,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不再只是一次性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智能体也需要有学校、有医院,有各种成长过程中的配套设施。


浪潮云提前看到了这一点,并已经从研、产、交、服的全流程环节,进行了布局,以提供可持续智能化服务,深度赋能组织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研发这一阶段,数智前线获悉,浪潮云建立了专门的概念验证中心,可快速进行资源整合对接、成果孵化、技术验证、原型开发等。


在生产的环节,则通过大模型工厂及智能体中试基地,从数据、模型、智能体构建三层上,做产业化开发及研制。大模型工厂相当于专门的数智人大学,负责解决AI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智能体中试基地则更多是对端的训练。


在交付的阶段,主要依靠浪潮云分布在全国的120多个云中心,实现面向全国面向组织的更快规模化落地。


最后,在服务的环节,数智人后续可持续的健康情况也至关重要。浪潮云为此构建了专门的数智人医院——浪潮云全球运行指挥中心OpsCenter,负责AI健康度的可持续。目前,浪潮云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济南、上海、北京三个OpsCenter。


大模型的浪潮滚滚向前,在通往“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浪潮云正加速布局端侧落地能力。(文章来自:数智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