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年:有云、有智、有浪潮云

发布时间

2025-03-24

分享

“十四五规划将2025年设定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的关键年,人工智能正是核心驱动;大模型技术经过了3年的快速迭代,2025年有望进入场景化落地的爆发期;产业侧随着近两年算力、算法的成熟,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已经完全被激发……

很明显,在政策周期、技术演进与产业需求的三重交汇下,2025年将是“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关键一年。

图片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日前指出:“人工智能+”行动,正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中有序推进,技术的演进、模式的创新、范式的革命,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对浪潮云来说则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客观来说,“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地,还需要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与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浪潮云则通过“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的新定位,正在成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的中坚力量。



01

战略升级

与“人工智能+”行动同频共振


实际上,“人工智能+”行动走向落地,要解决的本质命题,是技术先进性与行业普适性之间存在的“最后一公里”落地的难题。

图片

首先,当下的很多科技企业普遍聚焦于智能体开发,但其实真正制约AI应用落地的并非智能体数量,而是场景适配成本过高这一根本障碍。智能体的部署需要跨越大模型选型、数据治理、算力适配、安全合规等复杂环节,导致一些企业陷入有需求、无能力的困境。

这就需要一种“开箱即用”的一体化方案,能够通过将“智、数、云、安”能力封装为标准化模块,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穿透,让场景创新回归业务本质。

其次,“人工智能+”行动,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智能化,而非让大模型成为少数大型企业的“专利”,大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算力、数据、人才等重重壁垒。这必须要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AI技术普惠,能够承载这一责任的一定是一朵分布式的智能云。

而这两大难题,也恰是浪潮云通过“分布式智能云”的战略升级,并从“分布式云服务提供商”向”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转型,所探索出来的“解题思路”。

图片

肖雪坦言,“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过程中,大模型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算力资源的布局、数据基础设施的布局、数据资源开发和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均对云的形态、数据要素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从DeepSeek的出现,看到更多的是行业的突进,更是技术平权所带来的AI技术普惠。

“智能体会越来越多,但单一的智能体并不是一个能够满足大部分组织AI需求的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全栈的生态价值链,才能更好地驱动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才能更好的转化‘行业最后一公里’。”肖雪说。

因此在浪潮云的战略上,“有云处皆智能”要做到“皆智能”的前提,是先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要有云;其次在业务定位上“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通过DeepSeek加海若大模型的双引擎,形成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部署上百个智能体为企业提供服务,加快打通面向组织的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这次战略升级的另一个关键则是运营能力的质变。不同于传统云服务的静态交付模式,浪潮云构建的可运营私有云体系,将算力部署、模型迭代、数据治理转化为持续服务过程。这种运营态服务创新,有效应对了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后的持续演进需求,使用户能够通过“开箱即用”的一体化平台,实现智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特别是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中,浪潮云通过建立智能体运营平台,形成了数据炼化、模型训练、场景落地的完整价值闭环,真正将技术平权转化为产业普惠,为“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02

分布式智能云

破解“引擎”落地的三个尴尬


2025年注定是智能体的元年,但同时也将是智能体的爆发之年。”浪潮云总经理颜亮如是判断。

图片

浪潮云总经理颜亮

类比传统工业世界,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出现,都是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而大模型技术,则是将数据转化成智能,这就是智能世界的新引擎。

但新的引擎要走向落地,在行业侧仍然存在三个尴尬:数据主权与安全焦虑、系统化落地的落地鸿沟、数智能力的可持续进化。

首先,大模型作为“数据引擎”,需要直接调用组织核心数据,但数据主权归属、隐私保护、跨境流动等问题很容易成为掣肘。传统加密技术难以适配大模型的动态数据交互需求,而公有云上的通用模型更让政企用户有无法释怀的数据安全焦虑。

其次,系统化落地背后则是一种认知断层。用户对大模型能力经常高估其通用性,而低估其与组织流程的耦合复杂度。单点工具易成“玩具”,但将智能体融入业务流程、决策体系时,需重构组织要素关系。

最后,智能体并非静态工具,而是需持续训练的“生命体”。传统IT系统的运维逻辑无法支撑其动态成长,导致智能体易陷入能力停滞甚至退化,使得数智能力无法持续进化。

面对如上这些难题,颜亮给出的答案是:分布式智能云,并从可信赖、可落地和可持续三个维度,化解了大模型作为引擎落地点的三个尴尬。

图片

可信赖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数据主权防护体系。浪潮云不仅是国内唯一通过模型、智能体、算法三个主体备案的云服务商;同时,依托浪潮云过去多年的政务云服务经验,已形成分等级、分区域、分数据、分域的安全基座;并且建立起智能体安全评测体系,海若大模型在首批评测中位列第一,将抽象安全转化为可量化指标。

可落地的本质是打造场景化AI生产力工具。比如Agent OS操作系统,内置多个行业智能体,覆盖客服、风控、运维等场景。以12345服务热线为例,通过智能坐席与人工协同,实现了日均工单处理量翻倍。

可持续是构建智能生命体的进化生态。如通过数智大学,建立模型工厂流水线,实现智能体生产全流程自动化;通过数智医院,建立模型健康度评估体系,可提前预警算法衰减风险。



03

为“人工智能+”行动落地

提供可行性方案


“人工智能+”行动的系统性落地,本质上是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以及AI创新的深度融合。

2011年起,从“政务云系统集成商”到“分布式云服务提供商”,再到“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浪潮云历经三次战略升级,搭建起贯通“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推广”的价值闭环。为“人工智能+”行动落地,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

图片

很明显,“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重点,在于能否将AI技术转化为普适性生产力工具。浪潮云通过分布式智能云,打破了算力与场景的割裂。特别是将“智、数、云、安”四维一体化的能力进行封装,将大模型选型、数据治理、算力调度等复杂的技术流程标准化,让AI能力“开箱即用”,也推动了AI落地更多行业场景的适用性。

为了加快这一战略升级的进程,浪潮云的分布式智能云战略,计划半年内完成现有分布式云节点的升级,今年内落地分布式智能云节点超过1000个,让“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的新定位,切实做到“有云处皆智能”。

图片

同时,可运营私有云作为分布式智能云落地的最佳路径之一,IDC也与浪潮云合作发布《可运营私有云白皮书》,通过选取以浪潮云为代表的主流云服务商的运营实践,提出可运营私有云能够帮助用户提升私有云平台可持续运营能力,构建自身数字化转型能力模型和智能应用支撑架构体系,最终实现智能化、服务化的云平台运营能力。

总体而言,当AI与大模型技术正在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浪潮云通过战略升级,化解了AI场景化落地的痛点,将分布式智能云构建成为数智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并将“有云处皆智能”践行至千行百业的无数个场景。(文章来自科技正能量)